知名百科 >> 苏州大学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2-09-22 12:02:11 最新历史版本 98524 18 16 修正错误
  返回词条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截至2021年5月,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59万余平方米。

目录

历史沿革

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

1950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中国文学院(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合并组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12月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接收东吴大学相关档案,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校门

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并入苏州大学。

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

2000年,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

• 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监理会在苏州和上海开办的几所学校。

建校初期的东吴大学

187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会(监理会于1939年与美以美会合并改名为卫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

1879年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The Buffington Institute)。后并入上海中西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1882年创办)。

1899年,监理会决定在苏州开办一所大学。

1900年12月,该校董事会在上海组成,孙乐文被选举为新大学的首任校长。

体育设施

1901年3月,宫巷中西书院迁入天赐庄博习书院旧址,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开办之初,只设中学班,学生不足百人。是年6月24日,在美国田纳西州以“Central University in China”名称注册。

1905年,开始招收12名大学生。该校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作安排,分设有文理,医和神学三科和附中数所(分别位于苏州、上海和湖州)。

1907年,首次授予首届毕业生沈伯甫学士学位,为中国第一个文学士学位。

1908年,在美国田纳西州注册名称改为“Soochow University”。

辛亥革命之后,改称东吴大学。

1915年,东吴大学法科在上海创办,后名东吴大学法学院,是中国在教授中国法之外惟一系统地讲授英美法的学院,为亚洲第一所比较法学院。

1917年,美国化学家龚士博士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化学硕士学位,是东吴大学授予的第一批硕士学位,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中国第一批化学硕士。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东吴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涉及化学、生物学及文科专业,是中国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学校。1926年,东吴法科开始开设一年期的研究院课程,遂使东吴大学成为国内首个开设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大学。

1929年,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及理学院。自此东吴大学设有文、理、法三个学院。文学院及理学院在苏州,法学院在上海昆山路。1929年学校校政部会议通过第60议案,接受当时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提议,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原文出自1923年元月孙中山先生墨宝。

•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前身是史量才先生所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创始于1904年。1911年改为公立,迁址于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简称女蚕校)。

• 苏州丝绸工学院

苏州丝绸工学院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最早可追述到1897年的浙江蚕学管),1960年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

• 苏州医学院

苏州医学院

1911年,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了通州医院。

1912年3月,张謇与其兄张詧创办通州医院附属医科学校,4月通州废州立县,通州医院改称南通医院,学校随之改称南通医院附设医科学校。是年夏,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张詧出任校长。学校起初无校舍,借南通庙宇招生授课。张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即回国协助张謇、张詧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创校初期,张謇请熊省之担任学校第一主任兼南通医院院长,并聘请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希贤(毕业于千叶医学专门学校)、赵铸(毕业于长崎医学专门学校)任教师兼医师。8月,张謇、张詧出资13700余元,将南通城南古庙昭武院改建为校舍。

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回廊雨道37间。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南通医院,供学生实习。

1914年6月,医院建成,张謇题写院名”南通医院“,后改称”附属医院“。12月,张謇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校训

1916年1月16日,学校举行首届本科毕业典礼,张謇到会致训词,勉励学生“存不欺心”。

1917年,增设中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者免缴学费。

1918年7月,张謇出钱向德国购买X光机、手术器械、化学仪器等大小数百件,充实学校和医院。

1919年,张謇选派10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去日本三井医院、顺天堂医院、上井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之后又派教师和学生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阪医大、神户医大等高等学校参观访问。

1920年,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医院总医长兼教员。

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南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1912年至1926年张謇逝世,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的西医本科生共168名,中、西医兼修本科生共37名。

1928年8月,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并组建私立南通大学张孝若为首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医科附属医院。

1930年11月,因民国《大学组织法》中尚无纺织学院,私立南通大学改称为南通学院。

校园风光

1937年8月,南通遭日本战机狂轰滥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其中医科、附属医院的人员、设备全部迁至扬州。

1938年2月,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被国民政府军政部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并投入抗战前线,先后救治了600多名从上海等地送来的重伤病员。之后,第七重伤医院辗转来到湖南衡阳。8月,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合并,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12月,江苏医学院迁到贵州贵阳借当地校舍办学。

1939年,学校迁至重庆北碚,并成立了附属医院,由于当时重庆常受到日本飞机轰炸,学校组建了多支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立江苏医学院准备迁至镇江,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国民政府教育部很快批准了此报告,于是,远在重庆的原医科的师生们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为了办好医科,南通学院时任常务校董张敬礼(张詧之子)特从大生纱厂拿出16亿法币,买下当时的江北医院,用于充实医科、重建附属医院。

1946年,医科正式恢复并招收新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南通学院医科在南通学院原址改名为苏北医学院。

图书馆

1956年,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并,又改名为南通医学院

1957年,南通医学院大部迁至苏州,更名为苏州医学院,并在南通留设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

1958年,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

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医学院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先后改为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苏州医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2年11月,苏州医学院举办八十年校庆。

2000年4月,苏州医学院并入苏州大学,成为苏州大学医学院,继而改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

• 苏州大学

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1996年,苏州大学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5月,苏州大学庆祝建校一百年。

2007年,第一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2008年1月,学校整合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组成苏州大学医学部。

2009年11月,苏州大学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

2011年10月,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成功获批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17所“试点学院”之一。

2012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苏州大学。4月7日,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挂牌成立,成为教育部宣布取消研究生院设置行政审批之后由高校自主设立的首个研究生院。  11月,入选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同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宿舍

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6年6月,苏州大学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2017年7月,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开展全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14所高校之一。  9月,苏州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11月,学校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10月,苏州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苏州大学入选。  11月26日,苏州大学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2019年1月,学校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0年6月,江苏省委宣传部、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约揭牌仪式举行。 同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公布了截至2019年底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其中包括苏州大学。

202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来临前夕,苏州大学的五名老师专程赶到千里外的沈阳,慰问老校友、革命家乐于泓的夫人时钟曼及其儿女。

2021年7月7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2021年9月24日,2021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论坛在贵阳举行,苏州大学与贵州省高校签署合作协议。

2021年10月,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苏州大学入选。

2021年11月8日上午,苏州大学未来校区首期正式启用。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科研成果

苏州大学

2016年,苏州大学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7项,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20位,蝉联地方高校第1位;获国家科技部项目25项;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6项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19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30项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2项。3项成果获江苏优秀理论成果奖;21项成果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4项成果获得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1项成果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5年SCIE收录论文228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1位,其中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103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2016年苏州大学共申报知识产权1366件,其中国际专利申请68件,授权知识产权1004件。

苏州大学

2017年,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29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0项,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6位,蝉联地方高校第1位,连续六年稳居全国高校20强;2017年,人文社科领域,4项成果获得江苏优秀理论成果奖,1项成果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8项成果获得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其中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领域,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10项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89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2485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其中“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1234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0位;2017年我校共申报知识产权1336件,授权知识产权1033件(其中国际专利申请80件,授权8件)。

2018年,人文社科领域获得国家级项目37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21项成果获得江苏省第十五届哲社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18项成果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项;1项成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1人获得“江苏社科名家”称号。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6项,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9位,蝉联地方高校第1位,连续七年稳居全国高校20强;13项成果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2018年我校共申报知识产权1745件,授权知识产权1181件(其中国际专利申请159件,授权24件)。2017年度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460篇,其中SCIE收录论文2659篇,“中国卓越国际科技论文”1283篇,分别位列全国高校第23位和第21位;根据Nature出版集团发布的全球机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情况:苏州大学2018自然指数在全球机构排名第46位,位列全国高校第9位。在全球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机构科睿唯安发布的2018年“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中,苏州大学被引18人次,位列全国高校第4位。

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于12月29日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卓越论文统计报告》,并且评选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其中,题目为PPy-encapsulated SnS2 Nanosheets Stabilized by Defects on a TiO2 Support as a Durable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Over 56.55% Faradaic efficiency of ambient ammonia synthesis enabled by positively shifting the reaction potential的论文入选2019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名录。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1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各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教育部省部共建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有机废水吸附治理及其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全国石油化工行业颗粒技术工程实验室

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导向生物医用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重点实验室

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保护水体有机污染物树脂吸附法治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丝绸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水处理新材料与污水资源化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

苏南发展研究院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省部级工程中心

江苏省纺织印染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

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与新型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研究中心

血液和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药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外合作科研平台

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 

学术资源

教学楼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藏书近500万册,中外文期刊4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五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根据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根据2019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年—2020年)目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仍位居CSSCI核心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首度进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为1906年创刊的《学》,从2011年,学报进行改版,依托校内优势学科,开设特色专栏和专题,实行栏目或专题特约主持人制度,在原有“明清近代诗文研究”、“吴文化研究”和“城镇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又新增设了“哲学与时代问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法治与社会发展”和“汉语言文字研究”等专栏及“社会保障专题研究”和“学术关注”等系列专题。 2014年1月,《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专栏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建设工程。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2013年12月,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高端访谈” “理论前沿” “实证研究” “史海钩沉”“域外比较”“政策分析”“学术争鸣”“热点评论”“经典译介”等。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Law Edition)是由苏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法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于2014年初。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本期聚焦”、“学术专论”、“域外译文”、“东吴法学先贤文录”、“学术争鸣”、“经典判例”,主要刊载法学理论研究成果,重大热点思考探讨,中外法律著作赏析和案例评析等。

院系专业

• 二级学院

文学院

金螳螂建筑学院

其中:

医学部下设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下设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学院。 

传媒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社会学院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医学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外国语学院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健法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教育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艺术学院

沙钢钢铁学院

音乐学院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 书院:敬文书院唐文治书院

• 独立法人办学机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老苏州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苏州大学共设有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截至2020年3月,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数学、免疫学、农业科学共13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学科名称

0101

哲学

0403

体育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602

中国史

0701

数学

0702

物理学

0703

化学

0803

光学工程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

1001

基础医学

1002

临床医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301

法学

0302

政治学

0401

教育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1305

设计学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905

畜牧学

1007

药学

0714

统计学

1009

特种医学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35

软件工程

1202

工商管理 

苏州大学博士、硕士点统计表:

学位点类别

学位点数

学位点类别

学位点数

一级学科博士点

28

二级学科博士点

182

一级学科硕士点

50

二级学科硕士点

248

博士专业学位点

1

硕士专业学位点

24

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设计学、工商管理

专业学位博士点:临床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公共管理、工商管理、金融、税务、国际商务、会计、法律、教育、应用心理、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工程、艺术、社会工作、应用统计、风景园林、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农业

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

哲学 B-

应用经济学 B-

法学 B+

政治学 B

社会学 C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教育学 B-

心理学 C+

体育学 B+

中国语言文学 B+

外国语言文学 B+

新闻传播学 B-

中国史 C+

数学 B+

物理学 B

化学 B+

生物学 C

统计学 B-

机械工程 C

光学工程 B+

材料科学与工程 B+

电子科学与技术 C-

信息与通信工程 B-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

化学工程与技术 B

纺织科学与工程 B+

生物医学工程 C

风景园林学 C+

软件工程 A-

基础医学 B+

临床医学 B-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C+

药学 B+

护理学 C+

工商管理 B

公共管理 C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C

艺术学理论 C-

戏剧与影视学 C-

美术学 B-

设计学 A-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

纺织工程、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

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

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十二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哲学、应用经济、中国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培育点)、畜牧学(培育点)、统计学、软件工程、护理学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

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弱者权益保护

现代光学与技术

生物导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学

现代蚕桑丝绸工程

现代数学及其在通信编码、生物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

功能性软物质及纳米材料

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和临床建设

微创脊柱功能重建与骨组织工程

电离辐射效应、损伤救治和防护的机理与应用

师资力量

截止至2020年12月,全校现有教职工5254人,专任教师3464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院院士,7位发达国家院士,3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0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60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两院院士:阮长耿王志新、潘君骅、李述汤、柴之芳、刘忠范、李永舫

外籍院士:John Michael Kosterlitz(美国科学院院士)、凌晓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郎建平(欧洲科学院院士)

附属医院

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苏州大学医学部共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苏州大学附属高邮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呼伦贝尔医院、苏州大学附属青海省人民医院等附属医院19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教学实习点100多个;生物类校外实习基地18个。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2019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截至2020年6月,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3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纺织与服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实践教育中心、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冶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护理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大学)

国家试点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江南丝竹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导师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工结合模式培养化学化工科技创业人才实验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面向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IT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基于后工业时代的纺织类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链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通信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放射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建设点名称

学院(部)

负责人

年份

汉语言文学

文学院

刘锋杰

2007年

纺织工程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白伦

2008年

档案学

社会学院

张照余

物理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晏世雷

2009年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朱艳琴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科学学院

黄毅生

2010年

放射医学

医学部

曹健

省级品牌专业(含建设点)

专业(建设点)名称

学院(部)

负责人

年份

法学

王健法学院

方新军

2006年

体育教育

体育学院

王家宏

汉语言文学

文学院

刘锋杰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科学学院

唐忠明

物理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晏世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杨季文

纺织工程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白伦

临床医学

医学部

阮长耿

历史学

社会学院

王卫平

化学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郎建平

金融学

东吴商学院

万解秋

2008年

艺术设计(建设点)

艺术学院

李超德

2010年

省级特色专业(含建设点)

专业(建设点)名称

学院(部)

负责人

年份

会计学

东吴商学院

王则斌

2006年

档案学

体育学院

张照余

生物技术

医学部

张学光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学院

赵鹤鸣

放射医学

医学部

樊赛军

运动人体科学

体育学院

张林

英语

外国语学院

王腊宝

化学工程与工艺(建设点)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朱秀林

2008年

护理学

医学部

薛小玲

行政管理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钱振明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建设点)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顾济华

2010年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设点)

机电工程学院

冯志华

国家级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中文信息处理

朱巧明

2010年

普通物理学

晏世雷

2008年

医学免疫学

张学光

细胞生物学

张焕相

2009

篮球

王家宏

2007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朱栋霖

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

孙倚娜

马克思主义哲学

任平

数学分析与习题课

钱定边

2008年

ELECTROMAGNETISM

李成金

法理学

周永坤

-

-

-

省部级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无机化学

戴洁

2010年

服装结构设计

许星

2010年

基础会计学

王则斌

工程制图

郭旭红

2008年 

纺织品整理工艺学

陈国强

中国古代史

晁福林

面向对象与C++程序设计

杨季文

田径

邰崇禧

抽象代数

唐忠明

普通物理实验

方建兴

运动生理学

张林

生理学

蒋星红

综合英语

王腊宝

-

-

-

国际合作

截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3月,苏州大学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协议,苏州大学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成为江苏省首家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2015年,参与创建江苏—安大略省大学合作联盟。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2018年,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2018年学历留学生突破1000人,在校留学生达到3250人,连续多年获“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2017年5月,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成立了“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

2020年5月18日,为推动“一帮一”行动深入实施,实现对湖北120多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全覆盖帮扶,教育部印发通知,启动实施第二批“一帮一”行动。苏州大学对口支援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所获荣誉

据2018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2013年学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并以团体总分全国第二的成绩再捧优胜杯;在2015年第十四届“挑战杯”中,1个项目获一等奖、2个项目获二等奖,再次蝉联优胜杯。在近四届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孙杨和周春秀四位同学共获得了“五金一银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

截至2019年3月,2018年学校共获得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2018年,学校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2金2铜优异成绩。

2017年Nature Index 及lens平台数据显示,在全球具有创新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苏州大学排名大陆高校首位。

2020年5月,武书连2020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苏州大学第22名,是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最好名次。

2020年6月10日,最新2021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苏州大学位列第651-700之间。

2020年7月8日,苏州大学被认定为2019年江苏省智慧校园。

2020年10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苏州大学排名第358位。

2020年11月,苏州大学提交的《筑影成徽》获得紫金奖·第二届中国(南京)大学生设计展最佳展品奖一等奖。

2020年11月20日,苏州大学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0年12月,2020软科中国大学文科实力排名发布,位居第28位。

苏州大学位列2021年QS亚州大学排名第148位。

2021年1月3日,《2020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发布,苏州大学海外传播力综合指数排名第41位。

2021年1月21日,位居2021年1月全国高校ESI排名第19位。

2021年4月26日,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44位。

2021年5月31日,苏州大学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确定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

2021年7月22日,江苏省教育厅将专家推荐A类建设高校名单予以公示,苏州大学在列。

2021年7月,入选2020年现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单位。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151-200名。

2021年10月26日,位列2022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第327位。

2021年12月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的公示,苏州大学上榜。

2022年4月28日,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发布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苏州大学世界总排名为301-400位,中国大陆高校排名第3位。

学校文化

校训校歌

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

注:该校训为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在原英文校训的意译“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来。

校徽

校徽是学校的象征和标志,包括徽志和徽章。

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中英文的校名,周围是中英文的校训。

苏州大学

徽章是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为红底白字,本科生为白底红字,研究生为黄底红字。规格14×45mm,质料铜镀金。

苏州大学

校歌

苏州大学-校旗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凭栏四望,虎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遗产保护

炳麟图书馆

1991年,东吴大学旧址曾作为近现代历史遗迹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苏州东吴大学旧址成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团组织

东吴樱姿

团委

苏州大学团委属于校党委和团省委的领导,担负着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团结教育和服务校内广大青年学生,为青年团员成才成长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责任。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苏大团委在大力推进团的思想教育、组织建设方面,紧扣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这一中心,作出了相应贡献。

学生会

苏州大学学生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学生的纽带,是校内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该会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和苏州市学生联合会团体会员,接受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

研究生会

尊师轩

苏州大学研究生会成立于1983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研究生的纽带,为中国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苏州市学生联合会团体成员。该会接受苏州大学校党委的领导,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靠全校研究生开展工作。

学生科技协会

苏州大学学生科技协会是该校主要的学生组织之一,以激发大学生的学术科研兴趣,提高学术科研能力,促进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学术素养的养成,营造优良的校园学术氛围,浓郁学术风气为工作目标。科协开展了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活跃了学生第二课堂,繁荣了校园文化。

东吴书画院

东吴书画院成立于2007年3月,旨在通过弘扬书画艺术,彰显该校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为学校的发展大局服务,为学校的对外交流提供高层次文化平台和便利条件。(训铭:师古然非泥古,开今而不从今。)

特色活动

苏州大学U-run校园马拉松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于2013年开始举办苏州大学U-run校园马拉松活动,该活动由苏州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多个职能部门承办,旨在通过高校马拉松赛的开展,吸引并带动更多师生、校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进体质健康,培养当代苏大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形成苏大自己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2016年11月20日,第四届苏州大学U-run校园马拉松开赛,增设有国家地理年度探险人物评选中国区“名城名校”路跑挑战赛,首次面向苏州市民开放,苏大在校师生、校友、嘉宾、友好院校代表、苏州市民等共4000余人参赛,人数创下开办来的新高。同时,此届校园马拉松还设有摄影大赛、涂鸦大赛、萌娃表情包大赛和网红主播大比拼等衍生比赛,让选手充分体验“我跑步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苏大校马全民参与理念。

知名校友

李济深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董事长。

许德珩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治活动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学系主任。

周谷城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雷洁琼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朴初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费孝通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会学家。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

孙起孟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学系。

董寅初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一中。

荣毅仁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钱伟长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26至1927年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马寅初

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898年入上海中西书院。

金善宝

农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江南大学教授、农学系主任。

谢少文

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1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高尚萌

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胡经甫

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承钊

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4年于东吴大学任教。

周同庆

光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江南大学教授。

谈家桢

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陆志韦

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顾翼东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

钱俊瑞

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苏元复

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化学系。

时钧

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

宋鸿钊

妇科肿瘤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朱洪元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8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董申保

岩石学家、中国科学院士。就读上海东吴第二中学。

汪菊渊

花卉园艺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考入东吴大学化学系。

陆宝麟

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健康

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汪闻韶

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冯新德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

钦俊德

昆虫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黄培云

粉末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殷之文

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周维善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就读东吴附中。

王守觉

半导体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6年入东吴附中。

郁铭芳

化纤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潘君骅

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谢毓元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45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苏肇冰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乔登江

核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1963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任教。

李正名

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陈子元

核农学家。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教授。

李政道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37年入东吴附中。

薛鸣球

光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沈之荃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至1961年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

宋大祥

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生物系。

吴培亨

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教授。

阮长耿

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述汤

化学家、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

陆琰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

陈衍

近代诗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金松岑

诗人、教育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吕思勉

历史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东吴大学教授。

黄人

文学家。东吴大学中文教授。

王宠惠

法学家,法学博士。东吴大学法律学院任教。

吕凤子

书画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学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章太炎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东吴大学任教。

吴梅

词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顾维钧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上海中西书院毕业。

雷沛鸿

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梁漱溟

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郭绍虞

语言学家、文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

钱基博

国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教授。

许崇清

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俞颂华

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兼新闻系主任。

洪深

戏剧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潘慎明

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

陈调甫

化工专家,化工实业家。苏州东吴大学化学毕业,1917年获硕士学位。

顾颉刚

历史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林语堂

文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钱穆

国学家。1947年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朱东润

文学家。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沈青来

数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数学系主任。

童润之

教育家。苏州省立教育学院院长。

刘湛恩

教育家,沪江大学校长,191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4月7日被日伪特务暗杀。

周予同

经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戈绍龙

耳鼻喉科专家。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一级教授教授。

王遽常

中国哲学史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东吴大学教授。

吴福桢

我国昆虫学科和植物保护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教系系主任、教授。

吴经熊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夏承焘

词学家。国学专修学校教师。

盛振为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董渭川

社会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鄂森

东吴大学法学院教务长。

梁实秋

文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朱正元

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二级教授。

唐兰

文字学家、历史学家。1917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王同观

妇产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端木恺

东吴大学行政法教授。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

曹聚仁

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程有庆

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二级教授。

李一氓

外交家。在东吴大学求学期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肄业。

顾廷龙

图书馆事业家。于东吴大学附中专修英语。

许幸之

画家、影剧编导。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主任、教授。

蔡尚思

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胡曲元

哲学家。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秦柳方

经济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兆龙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雪庵

作曲家、音乐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倪征燠

法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潘汉年

我党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就读无锡国家专修学校。

吴其昌

历史学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焦菊隐

著名导演。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李浩培

法学家。198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

张奎

寄生虫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

周有光

语言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钱仲联

国学家。1926年于无锡国学专修馆毕业,苏州大学教授。

陈汀声

电影技术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绛

作家。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陈白尘

戏剧家和电影剧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柴德赓

史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吴强

作家。早年就读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

郑君里

著名演员、导演。国立社教学院教授。

马荫良

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影秋

云南省省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就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汤不器

组织胚胎学专家。苏州医学院学院二级教授。

陈明斋

外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教授。

周振甫

文学家。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迟

作家。就读东吴大学。

吴大琨

经济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周孝谦

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苏州大学副校长。

陈王善继

放射医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附属第一院院长。

钱仁康

音乐学家、作曲家。江苏师范学院任教。

蒋纬国

军事学家,蒋介石次子。就读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饶宗颐

历史学家,文学家。1943年至1945年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陈务民

儿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许国璋

英语教育家。在东吴大学执教英语。

戴爱莲

舞蹈艺术家。1942年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

陈悦书

血液病学专家、我国血液学专业奠基人之一,苏州医学院教授。

王绍堉

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就读于东吴大学。

冯其庸

文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194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

柯岩

作家、诗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8级学生。

林斤澜

作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方汉奇

新闻学家。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范敬宜

新闻学家。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金庸

小说家。1946年入东吴大学法学院修习国际法。

杨铁梁

香港高等学院首席大法官。就读东吴大学法学院。

蒋学模

经济学家,1936年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