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教育院校    综合词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Beihang University)简称“北航”,位于首都北京市,中央直管高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强基计划试点高校,为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W3C组织成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qwbaike.cn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时名北京航空学院,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59年学校被国家指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8年4月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A类名单。 www.qwbaike.cn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所在地北京,分为学院路校区、沙河校区,总占地共3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学校学科繁荣,特色鲜明。现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艺术和交叉11个学科门类。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82个本科专业,3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职工4627人,其中专任教师2921人,两院院士31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1,在校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1200余人。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建校初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由当时清华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合并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的八所院校的航空院系指的是: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今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的航空院系。
1952年10月25日,在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
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淀区柏彦庄选定校址后,6月1日就在四周没有公路的一片农田及坟堆土洼上正式动工兴建,数千名建筑工人日夜奋战,半年之内就完成了6万平方米的建筑。同年10月全体学生及部分教职工即迁居新校,开始正常地学习与工作。计划中的基本建设任务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积135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平方米,完成投资3560余万元。
1954年6月,为适应航空工业建设的需要,北航增设飞机设备、航空材料两个系以及航空仪表与自动器、飞机电气设备、特种设备、金相热处理、铸造、压力加工和焊接7个专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56~1957年,根据中国12年科学规划的要求,北航在中国国内率先设立导弹类、管理类以及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空气动力学等专业。增设了导弹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空气动力学、无线电设备、航空工程经济、仪表工艺等专业,成立了当时中国国内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经济系。这样就开始有了不同于苏联模式而根据中国航空工业实际需要自行设置的新专业,并成立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及喷气发动机原理3个研究室。
1958年,北航开展勤工俭学,提倡并实践教学与科研、设计、生产的四结合,开展了航空型号研制工作。全校师生在100天内,完成了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的研制,同年9月24日试飞成功,并进行了京沪间2500公里的航线试飞;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于同年9月22日在东北白城子靶场发射试验成功;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即在安2型飞机上安装了自行研制的无人驾驶控制系统,将该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于同年9月25日试飞成功,为中国无人驾驶飞机的发展开了先河。
1958年,新设立解算装置、火箭地面机械与发射装置专业。1959年又设立航空非金属材料、腐与表面保护、无线电导航、雷达、遥控遥测、航空原子能发动机设计等新专业,建立了火箭发动机、导弹控制系统等研究室,连同前已建立的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力学、喷气发动机原理及陀螺仪研究室,形成了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的中心。
1959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北航成为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60年,增设航空核动力、航空工艺和工程物理系,1961年又设立飞行器自动控制系。至此,北航已设立了10个系35个专业。

改革发展

1977年,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
1978年,又恢复研究生招生。同年,北航按6大类21个专业组织本科生招生,它们是:飞行器设计类,含飞机设计、有翼导弹设计、飞行器高空设备3个专业;航空工程数学力学类,含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航空结构力学与强度2个专业;航空发动机设计类,含航空发动机设计、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2个专业;航空材料及机械制造工程类,含航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航空非金属材料及成形工艺、金属腐蚀与防护、航空焊接、飞行器制造工程5个专业;航空自动控制类,含航空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航空仪表与传感器、航空液压气压附件、航空电机电器、飞行器自动控制5个专业;航空电子及计算技术类,含遥控遥测、电子计算机、雷达与导航、微波技术4个专业。7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1月恢复制造工程系的建制。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8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航空学院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89年,学校成为国家八五期间全国14所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2001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学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
200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学校成为国家“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院校之一。
2012年,学校入选首批“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
2013年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获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称号。
2016年12月,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学校成为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同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宁波市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研究生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国际交流中心二块牌子)。12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
2019年1月,北航与空军军医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9月,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0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同月,学校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2021年3月2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入园仪式举行。5月,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5月16日,学校成为“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首批会员单位之一。
2022年2月9日,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2022年6月,建校70周年纪念日,该校正式发布两款70周年校庆标识和校庆首部宣传片《时空再相逢》,还上线了70周年校庆专题网站。
2022年北航进一步升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普通类统考招生专业包括5个“拔尖”、1个“未来”、2个“特色”、4个“大类”,新增了“飞行器动力工程”等若干重磅专业。

师资队伍 编辑本段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教职工总数4627人,其中专任教师2921人。专任教师中,78.5%具有高级职称,85.58%具有博士学位。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教师379人(543人次),其中院士31人,领军人才127人(234人次)、青年人才221人(278人次),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包含专职、双聘):高镇同、李未、江雷、怀进鹏、李天、房建成、范瑞祥、丁赤飚、李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包含专职、双聘):刘大响、李椿萱、钟群鹏、陈懋章、王浚、冯培德、姚骏恩、李伯虎、杜善义、张彦仲、戚发轫、徐惠彬、赵沁平、张广军、张军、王华明  、苏东林(女)、宫声凯、向锦武、朱坤、吴剑旗、邢丽英(女)、王自力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陈宗基、周盛、张其善、武哲、李未、李椿萱、高歌、傅惠民
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尚志、王琪、张晓林

院系概况 编辑本段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8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和艺术10个学科门类。
学院
专业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高等理工学院(沈元荣誉学院)
工科试验班类(空天力学拔尖计划、未来空天领军计划、计算机拔尖计划)、理科试验班类(华罗庚数学拔尖计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通用工程学院
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吴大观英才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工程力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
微机电系统工程、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交通运输、飞行器适航技术、土木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安全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航天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航天工程)、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航天工程)、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
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飞行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交通运输(民航信息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安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能源经济、
经济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统计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
应用物理学、核物理、物理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与环境学院
空间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知行文科试验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经济学、行政管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翻译、德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法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视觉传达设计、绘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系统研究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学院
-------

学科体系 编辑本段

2018年5月,学校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工、理、管、文、法、经、哲、教育、医、艺术和交叉11个学科门类。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14个A类学科,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有3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统筹航空航天、信息、理科、文科、医工交叉五大学科群建设,构建了“学科-机构-平台-空间”四个布局,形成了空天信融合、理工文医交叉的学科体系。在航空宇航、仪器、材料、软件、控制、计算机、力学、交通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2019年5月学校社会科学总论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成为继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后第六个进入ESI前1%排名的学科;同时,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成为继“工程学”后第二个进入ESI前1‰排名的学科。
授权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统计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特种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
qwbaike.cn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管理科学与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控制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力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人机与环境工程
系统工程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车辆工程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飞行器设计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导航制导与控制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精密仪器及机械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程力学
流体力学
固体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有18个学科参评,其中有6个学科排在全国前5位,有13个学科排在全国前10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位居全国第一。
代码
学科名称
排名
代码
学科名称
排名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8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1
0807
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
9
0801
力学
2
0802
机械工程
10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4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1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
1204
公共管理
12
0835
软件工程
4
0803
光学工程
15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6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15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6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27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7
0301
法学
29

人才培养 编辑本段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学院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航空航天实验教学中心、空天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科学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空天电子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与控制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包含3个专业方向)、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
国家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理论力学、电子电路(1)、航空航天概论、大学体育、材料力学、材料测试与分析、工程图学、航空航天概论、线性代数(非数学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工程图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导论与计算机伦理学、现代空中交通管理、飞机总体设计、火箭发动机专业综合实验。
获批时间
团队名称
负责人
2007年
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李尚志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008年
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团队
王琪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电子信息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张晓林
2009年
计算机系统系列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马殿富
2010年
飞行器动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陶智
  • 教学成绩&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本科生组建“冯如三号”团队两创国际认证航时世界纪录。“月宫一号”团队破世界纪录。学生作品“北航1-4号火箭”“亚太空间小卫星”成功发射。2010年以来,研究生有近500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其中三大国家级科技奖励署名达130余人。历史悠久的北航“冯如杯”竞赛已连续举办32届,吸引了9万余名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学校是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唯一连续17届捧得“优胜杯”的高校,并在第十一、第十六、第十七届捧得最高荣誉“挑战杯”。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先后斩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冠军,获在第三届、第七届分别获得全国亚军。
序号
获奖年份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单位
主要完成人
等级
1
2001
以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为主线改革机械基础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吴瑞祥王之栎刘静华郭卫东
二等
2
2001
面向21世纪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理学院
单辉祖王琪蒋持平王士敏谢传锋
二等
3
2001
强化主体意识促进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整体设计与改革实践
教务处
张彦通武哲赵平周延泽方力
二等
4
2005
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研究及实践
计算机学院
李未、马殿富、刘旭东、张莉、曹庆华
一等
5
200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材料学院
徐惠彬、刘建华、张佐光、王华明、宫声凯
二等
6
2005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张晓林、王祖林、董金明、苏东林、冯文全
二等
7
2005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自动化学院
任章、袁少强、林岩、吴云洁、王卫红
二等
8
2005
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基地的建设
计算机学院
刘旭东、曹庆华、张力军
二等
9
2005
基础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理学院
王琪、蒋持平、王士敏、胡伟平、姜开厚
二等
10
2005
面向企业需要突出工程特色为国防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
研究生院
陈宗基、魏晖、燕丽、刘沛清、王强
二等
11
2009
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及实践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
吴澄申功璋田作华萧德云王雄吴晓蓓卓晴戴先中刘小河谢克明赵光宙刘建昌
一等
12
2009
紧扣国家战略急需、紧扣学科前沿创建中国高级空管人才培养基地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张军张晓林张有光张学军罗喜伶
二等
13
2009
“依托优势学科培养两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陈懋章陶智陆利蓬王强王荣桥
二等
14
2009
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
徐士进沈旭昆武港山陈红京董少春陆现彩
二等
15
2009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基础课教学
数学学院
李尚志郑志明高宗升吴纪桃赵迪
二等
16
2009
建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
张彦通王孙禺雷庆张文雪赵婷婷余寿文
二等
17
2009
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未张广军洪冠新武立勋陈志英
二等
18
2014
计算机系统核心课程群及其实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马殿富高小鹏张莉曹庆华王雷
二等
19
2014
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国际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熊璋于黎明徐平伊夫·杜拉克(YvesDULAC)马克·波利(MarcPAULY)
二等
20
2014
全面提升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十年改革探索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郑志明冯文全陈强赵婷婷马齐爽王敏
二等

科研平台 编辑本段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8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有1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863”高技术CIMS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技术实验室、空天信自旋电子技术实验室、大数据精准医疗实验室、航空可靠性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新技术实验室、材料力学实验室、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仿真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电子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与薄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复杂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城市运行应急保障模拟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
研究所
航空探测研究所
ATE技术研究所
可靠性工程研究所
外国语言研究所
设备工程研究所
管理系统工程研究所
机器人研究所
设计制造自动化研究所
制造工程研究所
软件工程研究所
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飞行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所
固体力学研究所(复合材料力学)
飞行设计研究所
飞行控制与仿真研究所
热动力研究所
电子综合系统研究所
材料与失效预防研究所
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流体力学研究所
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测控技术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空间法研究所
电磁兼容技术研究所
研究中心
BUAA-CAST研发中心
微传感器技术中心
直升机研究中心
微电子研究中心
GPS工程研究中心
隐身与反隐身研究中心
风切变技术研究中心
石化工程高新技术开发中心
飞行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
测探技术研究中心
空中交通管制研究中心
螺旋桨研究与发展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软件科学研究中心
无人驾驶飞行器研究中心
机器人研究中心
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微小型航行器研究中心
计算机与信息研发中心
电磁兼容与电磁安全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科研成就
科技获奖
据2022年9月学校官网数据显示,“十五”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70余项,其中,2004年以来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最高等级科技奖的记录,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
国家级获奖成果
项目名称
年度
级别
类别
等级
第一完成人
复杂机场高精度飞行校验技术及装备
2019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张 军
大尺寸铝合金车轮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9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张 虎
中国民航数字化协同管制新技术及应用
2019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朱衍波
面向公共安全的大规模监控视频智能处理技术及应用
2019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李 波
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
2019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杨世春
仿复眼成像的单相机三维流场测速关键技术及装备
2018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王晋军
空间极端环境下机构复杂序列运动地面测试装备关键技术
2018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丁希仑
空地一体化协同防撞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
2018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张学军
大范围路网交通协同感知与联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8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王云鹏
中国专利奖
2017
国家级
-
金奖
房建成
新型磁弹性材料的功能调控、晶体生长和大磁致应变特性研究
2017
国家级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蒋成保
飞机电液自馈能刹车装置与防滑控制新技术
2017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焦宗夏
多物理效应协同雾化水灭火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7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杨立军
气动元件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
2017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蔡茂林
前置前驱8档自动变速器
2016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徐向阳
基于移动位置数据城市出行信息服务
2016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吕卫锋
高动态星敏感器技术与工程应用
2016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张广军
运动座载设备协调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5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贾英民
车辆联网感知与智能驾驶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5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王云鹏
可视素材内容驱动的虚拟场景生成技术及应用
2014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陈小武
机载高精度位置姿态测量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4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房建成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结构及相关特性
2013
国家级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郭林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2013
国家级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孙茂
高性能谐振式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3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樊尚春
飞机大型整体构件测量加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3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赵慧洁
高精度高动态视觉测量技术与系统
2012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张广军
中国民航飞行运行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011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曹先彬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
2010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赵沁平
高可靠先进液压系统新技术及其在现代军机、民机和航天器中的应用
2010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焦宗夏
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
2009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张军
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
2008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张广军
远程无框架脑外科机器人系统
2008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王田苗
中国国家网络
2007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钱德沛
新型高性能捷联惯性测量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007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房建成
高性能多通道空气动力负载模拟器系列
2006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焦宗夏
激光视觉在线动态测量系统及关键技术
2006
国家级
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张广军
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
2006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赵沁平
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
2004
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张军
  • 服务国家战略
截至2016年3月,北航创造了40多项中国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中国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在航空动力、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颈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研制成功中国首个新型临近空间飞艇;学校牵头设计研制的某型无人机定型并执行重要任务,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位居无人机方队阵首。
  • 标志性成果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
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GRAPH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集成贯通了建模工具、布景工具和绘制引擎的大型图形基础软件系统;平台运行效率和内存占用率两项图形系统的最主要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大型图形基础软件实现了从无到进入国际前列的跨越,解决了中国对国产图形平台的迫切需求。
以计算机图形、虚拟现实等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问题为重点方向,由高校、企业、部队搭建多团队协同、军民融合的技术研发与重大工程相结合的产业创新平台,完成了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60周年国庆阅兵、北京军区实兵演习军事指挥模拟,入选2010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昆虫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力学
该项目取得如下重要科学发现:揭示了二个昆虫产生非定常高升力的新机制;指出影响不同昆虫拍动翅的气动力系数的主控参数为雷诺数且飞行的能耗随飞行速度的变化关系近似为J形曲线,而不像飞机的那样为U形曲线;揭示了昆虫飞行是动不稳定的,但该系统是可控的。研究结果为设计开发新概念微型飞行器提供重要的力学基础和有益的启示;同时,为的研究昆虫生理学、行为学、神经生物学等提供力学依据。该项目的20篇代表性论文及8篇核心论文被他人大量引用。高升力机理和能耗机制的研究结果被著名刊物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logy三次撰文介绍;飞行动稳定性和控制的研究结果被国际权威综述刊物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和Non-linear Dynamics 用大量篇幅综述。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复杂工程系统
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复杂工程系统一般含有不确定性、随机性等模型未知动态,并受到外部环境干扰以及传感器测量噪声、控制机构误差和结构振动等内部干扰的影响。多源干扰的存在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精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该成果针对非高斯随机系统,提出了一类输出随机分布泛函和统计信息驱动的建模、估计、控制与优化理论与方法;针对多干扰状态空间系统,提出了一种干扰观测、前馈补偿与反馈抑制相结合、具有复合分层结构的精细抗干扰控制理论与方法,发展和丰富了不确定和随机系统控制和估计理论。
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微结构及特性研究
该项目属于材料物理与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具体发现点:1.发展了单分散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学,通过对微观结构的调控实现了对宏观光学特性的调控;2.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制备一维链状铁系金属及化合物纳米材料制备方法,验证了Aharoni的球链模型在微纳米尺度下的正确性,修正了经典Neel-Brown公式,发展了一维链状结构纳米材料磁翻转理论;3.设计和实现Cu、Ni等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的空间限域生长,实现了特定形貌产物的定向制备和尺寸调控,为后续开展纳米原型器件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六方铁磁体的稳定磁结构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中科院物理所与北航材料学院共同合作完成的题为《六方铁磁体的稳定磁结构耦合及其可控磁功能特性》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种MnNiGe:Fe新材料,该材料在280K的宽温度范围内(70K到350K)具有稳定的磁结构耦合相变和可控磁功能特性,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磁驱动与传感、磁制冷等多功能特性的新型材料。
特殊构型垂直起降飞行器
2021年11月,在北航首届前沿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概念飞行器团队公开了其研制的特殊构型垂直起降飞行器——“灵跷”。

学术资源 编辑本段

  • 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1956年创刊,主要刊登有关航空航天及相关学科的优秀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刊物——Ei Compendex、CA、INSPEC、AJ、Aerospace(IAA、STAR)等收录,中国国内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历年收录的核心期刊,同时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等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检索的来源期刊。2014年获得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共315种);2014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共175种);第5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14);第四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5-201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学术性理论刊物。创刊于1988年,主要刊登反映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的最新学术成果,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关注中国国内外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论文、报告、综述等;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中和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的全文收录;该刊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学报、北京市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
《航空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中国航空学报》(英文版))创刊于1988年。两刊均是由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航空学报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文章内容彼此不相重复。《航空学报》在历年修订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航空学报》均入选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且均名列第1位;同时《航空学报》也是中国工程技术类和力学类的核心期刊,并在历次期刊评比中屡获殊荣。《航空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均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收录,《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均参加《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的光盘出版和“中国期刊网”的网络出版,同时《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已与国际第一大学术期刊出版集团Elsevier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从2007年起全文收录于Elsevier ScienceDirect平台。
《复合材料学报》
《复合材料学报》1984年创刊,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主办,为中国材料领域学术性核心科技期刊,主要刊载中国复合材料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高水平和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是《EI Compendex》、Elsevier的《Scopus》、《CA》等国际著名检索数据库的源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2008年被中国科技信息所评选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0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并获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期刊”奖。2012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据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该刊影响因子2009年度为0.955列材料类第1位,2012年度为0.782列材料类第2位。2015年度影响因子:1.154(CNKI2016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0.933(中国科技信息所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藏印刷型书刊资料已达298万册,航空航天等特色馆藏资源逐步完善,航空航天类纸本馆藏总量达4.4万册、科技报告超17万篇,AIAA、ProQuest、美国四大科技报告等专业特色类电子资源持续保障。数据库子库达到249个,电子期刊182万册,电子图书765万册,电子学位论文1009万篇,中文学术电子期刊已基本全面覆盖。高质量学术资源已基本覆盖了学校各专业的学科分布。
学术交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实施“UPS国际化发展战略”,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学校设立外事自主审批权。学校开展“全球合作推进工程”“远航计划”等,开展与欧洲、北美、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著名高校的学生交换和学位互授、联授。截至2016年3月,学校先后与国外近200所著名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法材料联合实验室”和“法国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
2017年6月,加入工信部所属7所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组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联盟。

校园文化 编辑本段

精神文化
  • 办学理念
所谓“尚德”,是指崇尚道德为先,弘扬品行为首,将道德和品行作为立人之本、育人之基。所谓“务实”,是指的讲究实际,不求浮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注重解决实际问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良好的道德品行既是成人成才的基础,又是传道授业的要求。追求品德高尚、人格完善,始终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务实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作风。
所谓“求真”,是指追求科学真理,领悟人生真谛,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教学与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孵育真情,培养真才的过程。所谓“拓新”,是指解放思想、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没有开拓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就不可能进步,也不可能发展。一个人如此,一所高校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校训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德才兼备”即品学兼优,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既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成为讲道德、守法纪、有文化、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知行合一”要求全校师生员工既要追求真理、善于学习,又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也要笃行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校风
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
“艰苦朴素”表现为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朴实无华,扎扎实实,行胜于言;“勤奋好学”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发展”表现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知行合一,突出素质,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创新”表现为勇于探索、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止于至善。
校歌
《仰望星空》(温家宝词、刘晖曲)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形象标识
校徽
整个标志的外部为内外两层的同心圆形,和谐而自然,象征宇宙的无限深远、时空浑一而又参差多态的多层次结构。其核心图案,昂扬向上的双箭头(飞行器)乃是航空航天器的抽象图形,和展开的书卷、椭圆的卫星轨道以及星座闪烁的太空,共同组成了北航认同的一种精神文化,突出了北航的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特色。
标志中的1952字样,不仅是北航的建校年代,更从特殊的历史角度突出了北航人肩负的历史使命,那是国家的重托和一个千年民族的殷切希望。
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体系:中国书法的文化意蕴,显示了北航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英文校名则展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北航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决心。
标志的基础色调为科技蓝,具有开放、严谨、稳重、进取的内涵,呈现出北航文化中独有的志在蓝天、勇于探索的特质,也是北航人倾注特殊感情的一种色彩。

荣誉成就 编辑本段

2020瑞路中国大学百强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10位。
2020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25位。
2020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21位。
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13位。
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位列全球第151-200名。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501-600名。
2020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364名。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2020年11月,2021QS亚洲大学排名发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114位。
2020年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306位
2020年12月,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
2020年12月,位列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文科实力排名(两百强)第99位。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449名。
2021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位居2022QS世界大学排名榜第383位。
2021年,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300位之间。
2021年1月,荣登2020抖音高校直播观看人数TOP10榜单
2021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全国高校ESI排名第27位。
2021年1月3日,位列2020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榜单第25位。
2021年1月3日,2019-2020年度大学男子超冠联赛全部结束。在决赛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0力克北京理工大学加冕冠军。
2021年4月26日,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总分513.8分综合排名第15位。
2021年10月15日,“建行杯”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举行。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中发天信--万米高空无人守护者”项目获得亚军。
2021年10月1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荣获首届“梧桐杯”大数据应用创新大赛季军。
2021年10月26日,US News发布了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266位。
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确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名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列。
2021年12月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的公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榜。
2022年3月,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46名。
2022年9月,入选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南京大学    下一篇 疯狂小杨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