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综合词条   

美国白蛾

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 cunea,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是一种国际检疫性害虫,它的适应性强,繁殖量大,寄主数量多,传播途径广,危害极大,严重影响花卉、蔬菜、杂草、农作物,园林树木等植物的生长,被林业工作者形象地称为“无烟的火灾”,也就是说危害之处,严重到颗粒无收。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观赏树木,尤以阔叶树危害严重,对农作物林木果树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022年12月20日,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美国白蛾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成虫

为白色蛾子,雌蛾体长9-15毫米,翅展30-42毫米;雄蛾体长9-13毫米,翅展25-36毫米。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黑色,长5毫米,内侧栉齿较短,约为外侧栉齿的2/3,下唇须小,外侧黑色,内侧白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毛,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蛾触角多数前翅散生几个或多个黑褐色斑点;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后翅一般为纯白色或近边缘处有小黑点。成虫前足基节及腿节端部为桔黄色,胫节和跗节外侧为黑色,内侧为白色。前中跗节的前爪长而弯,后爪短而直。成虫寿命一般在4-8天。
中型蛾类,雌、雄体长分别为12~15mm和9~12mm,翅展分别为33~44mm和23~34mm。体躯纯白色,无其他色斑。复眼黑褐色;雌虫触角呈锯齿形,褐色;雄虫双栉齿形,黑色。前足的基部、腿节桔黄色;胫节、跗节内侧白色,外侧大部黑色。中、后足的腿节黄白色,胫节、跗节上有黑斑。雄性外生殖器抱器瓣半月牙形,中部有一突起,突起的端部较尖,阳茎基环梯形,阳茎端膜具微刺。
非越冬代成虫的前后翅绝大多数全为白色,仅雄虫的前翅有时有数个不正矩形的黑斑;越冬代成虫的前翅均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不正矩形黑斑,少数雌虫有1至数个黑斑。雄虫翅斑变异有:7列斑型(2列基斑列,2列中黑斑,2列侧列斑,1列缘斑);5列斑型;4列斑型;少斑型(翅上只有稀疏少量黑斑)。
雌虫翅斑变异较小:有斑型和无斑型,有斑个体翅斑稀疏。

卵聚产,数百粒连片平铺(单层排列)于叶背,上覆雌虫白色体毛。圆球形,直径约0.5mm;初产时浅黄绿色或淡绿色,有光泽,后变灰绿色至灰褐色;表面密布小刻点。
圆球形,直径0.5-0.53毫米左右。卵表面有许多规则的凹陷刻纹,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较强的光泽,以后逐渐加深为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顶部呈褐色。卵粒数在数百粒至上千粒不等,呈不规则块状单层排列,大小为2-3平方厘米,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

幼虫有两型:黑头型和红头型,红头型仅分布美国中南部,其余地区和国家发生的均为黑头型。红头型与黑头型主要区别是:头部桔(柿)红色,胸腹部淡黄色而杂有灰色至蓝褐色斑纹,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和臀盾与体同色,所有毛瘤桔红色,其上刚毛褐色而杂有白色;其余特征与黑头型相同。从第一龄起,两种类型幼虫的头部、前胸盾、臀盾的颜色即不同。
我国发现的黑头型有三种体色变异:普通型,体背有一条黑色宽纵带。最常见的类型,数量最多;黄色型,虫体黄色,无黑色宽纵带,仅有黑色小型毛瘤;黑色型,虫体全为黑褐色。
大龄幼虫体长28~35mm,头宽约2.7mm。头部、前胸盾、前胸足、腹足外侧及臀盾黑色;胸腹部颜色变化很大,乳黄色至灰黑色,背方纵贯一条黑色宽带,侧方杂有不规则的灰色或黑色斑点。前胸至第八腹节每侧有7~8个毛瘤,第九腹节仅5个,所有背方毛瘤黑色,腹方毛瘤灰色或黑色,其余毛瘤均淡桔黄色,各毛瘤上均丛生白色且混有黑褐色的长刚毛。
腹足趾钩为单序异形中带,中间长趾钩9~14根,两端小趾钩各10~12根。这一点可与毒蛾科幼虫腹足趾钩予以区分,毒蛾科幼虫腹足趾钩为单序中带。
初孵幼虫一般为黄色或淡褐色。老熟幼虫头部黑色,有光泽,头宽2.4-2.7毫米,体长22-37毫米,头宽大于头高。细长,圆筒形,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杂黑色及褐色长刚毛的毛丛,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橘黄色;气门白色,长椭圆形,边缘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或浅灰色;胸足黑色,臀足发达,腹足外侧黑色,基部和端部黄褐色,腹足趾钩单序,异形中带,中间趾钩10-14根,等长,两侧各具10-12根。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美国白蛾蛹体长8~15mm,平均12mm;暗红褐色。头部及前、中胸背面密布不规则细皱纹,后胸背及各腹节上密布刻点。第五至第七腹节的前缘和第四至第六腹节的后缘均具环隆线;节间深缢,光滑而无刻点,颜色色较浅。臀棘8~17根,多数12~16根,长度约相等,端部膨大且中心凹陷而呈喇叭形。
初淡黄色,后变暗红褐色,体长8-15毫米,宽3-6毫米。雄蛹瘦小,背中央有一条纵脊,雌蛹较肥大。腹部末端有排列不整齐的臀棘10-15根,臀棘末端膨大呈喇叭口状。蛹外被有黄褐色或暗灰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

栖息环境 编辑本段

温湿度:美国白蛾的发育起始温度为10℃;大悟县高于或等于10℃天数为270天,年平均温度19.1℃。根据有效积温公式N(T-C)=K,计算出大悟县第1代发育有效积温为688℃,2代发育有效积温为1084℃。成虫在春季的羽化进展受到气温的影响。当日平均气温达到15℃时羽化开始,日均气温17-25℃时羽化到达高峰。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24-26℃,相对湿度70%-80%,温度超过38℃或相对湿度低于50%,均对幼虫发育不利,但能耐40℃高温和-16℃低温。
光照:不喜欢强光和直射光,光线对成虫影响较大。绝大多数成虫羽化时间多在黄昏前后。强光线影响成虫羽化,有些成虫已从蛹壳脱开,但并不马上爬出来,要等待光线减弱后才爬出,说明强光线对成虫羽化有抑制作用。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美国白蛾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味性,对腥臭味敏感度较强,因此,一般在树木稀疏、光照条件好的地方或是臭水坑、厕所等散发恶臭味的地方发生严重。成虫交尾时间一般为凌晨3~4时,在交尾结束后当晚或次日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产卵时间较长。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第一、二代幼虫主要在树冠中下部危害结成白色网幕,第三代幼虫在树冠中上部危害结成白色网幕,低龄幼虫在网幕内取食叶肉,受害叶片仅留叶脉呈白膜状而枯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食叶呈缺刻和孔洞,严重时把树叶蚕食光后转移危害。
美国白蛾成虫具有“趋光”、“趋味”、“喜食”3个特性,对气味较为敏感,特别是对腥、香、臭味最敏感。一般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厕所、畜舍、臭水坑等周围树木,极易发生疫情。成虫喜欢夜间活动和羽化,雌蛾喜欢在光照充足的植物上面活动及产卵,所以见光多的植物枝条和叶片受害较重。
美国白蛾在孝感市取食树种主要有:桑树、法国梧桐榆树、柿树、樱花、杨树、泡桐枫杨、白蜡、水杉、刺槐、臭椿合欢构树、柳树、海棠等。美国白蛾危害严重的树种有:桑树、法国梧桐、榆树、柿树、枫杨、泡桐,调查发现这些受害树木部分树冠被覆盖覆盖,树叶全部被食光,说明美国白蛾对上述树种嗜好。取食较少的树种有:水杉、刺槐、臭椿、合欢、海棠。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国外分布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态分布范围在19°~55N°之间。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美国白蛾,随后美国40个州相继发生虫灾,墨西哥有1个州发生虫灾。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白蛾通过人类活动和运载工具传到了欧洲和亚洲,并成为一种严重危害树木的检疫性害虫;1958年它已传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奥地利、乌克兰、俄罗斯、波兰、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并于1961年传入朝鲜。到目前为止,美国白蛾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地区。

国内分布

1979年6月在一次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时,首次在我国发现了美国白蛾。它是从中朝边境传入我国辽宁省丹东地区的。1980年美国白蛾扩散到辽宁省的宽甸、东沟、凤城、本溪、岫岩、庄河等九个县市。而后又传播到陕北京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北戴河烟台威海青岛等省市,呈现出从北部逐渐向中部地区扩散的趋势。有学者曾用MaxEnt软件分析出美国白蛾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大部、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安徽大部、河南内蒙古东部、湖北东北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中东部地区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发生规律

该虫一年3代,越冬蛹一般经过150d,自3月下旬开始见成虫,4月中旬至5月初大量出现越冬成虫;经7d的一代卵期,5月初至6月中旬为一代幼虫发生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虫老熟并化为蛹;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一代成虫发生期;二代卵期3d;马上进入二代幼虫期(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二代蛹期;二代成虫发生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三代卵期仍为3d,迅速进入三代幼虫(9月上旬至10月下旬);9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直到3月下旬。

卵期

成虫产卵多产于叶背面,少产于叶表。卵块上附有许多雌虫腹部白色鳞毛。卵块多呈不规则的单层块状排列。卵孵化率较高,第1代为93%,第2、3代达97%。第1代卵: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卵: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3代卵:8月中旬至8月下旬。

幼虫期

美国白蛾幼虫6-7龄,其中第1代和第2代幼虫以6龄为主,第3代幼虫以7龄为主。1-2龄幼虫只食叶肉,留下叶脉,呈透明纱网状,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1-4龄幼虫一直生活在网幕中,4龄幼虫由大群体分为小群体分别拉网取食。5龄后开始抛弃网幕取食,营个体分散生活。幼虫有明显的暴食期,5龄后食量剧增。第1代幼虫:5月上旬至6月中旬;第2代幼虫: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3代幼虫:8月中旬至9月下旬。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老熟幼虫即使15天不取食也不会死亡。

蛹期

一般化蛹前即停止取食,结成淡褐色、椭圆形的薄茧,约经2-3天蜕皮化蛹。化蛹场所一般在草垛中、屋檐下和砖瓦乱石堆中。第1代蛹:6月中至6月下旬;第2代蛹:7月下旬至8月中旬;第3代蛹: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

成虫期

成虫羽化主要发生在16-22时,以黄昏时的羽化占多数。雌虫寿命4-8天,雄虫寿命3-7天。第1代成虫: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2代成虫:8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3代成虫(越冬代):翌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

主要危害 编辑本段

寄生植物

寄主:美国白蛾属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危害200多种林木、果树、农作物和野生植物,其中主要危害多种阔叶树。最嗜食的植物有桑、白蜡槭(糖槭),其次为胡桃、苹果、梧桐、李、樱桃、柿、榆和柳等。

为害特点

一、危害大,传播途径广
美国白蛾主要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危害,其取食量大,为害严重时能将寄主植物叶片全部吃光,并啃食树皮,从而削弱了树木的抗害、抗逆能力,严重影响林木生长,甚至侵入农田,危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减收,甚至绝产,被称为“无烟的火灾”。据测定一头幼虫一生取食树叶量约为55.6~69g。幼虫、成虫极易随人为活动、物资、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从监测发生情况看,美国白蛾主要集中发生在以木材、板材及其制品集中加工、集散地区,人员、车辆运输与外界交流往来频繁、物流量大的地方。
二、适应性强,繁殖量大,具有暴食性
美国白蛾对恶劣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耐寒冷(能耐-16℃的低温),耐高温(能耐40℃的高温),耐饥饿(在无食物情况下幼虫能生存10~15d)。一只雌蛾平均一次产卵300~600粒,最多可达1900粒,1年繁殖3代,如不防治,1年后其后代至少可达几十万只。
三、食性杂
美国白蛾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可取食危害绝大多数阔叶树以及灌木、花卉、蔬菜、农作物、杂草等,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在我国的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175种。喜食树种包括橡树、黄枥、大红槭、白麻、山胡桃、大红槭、红橡木、法国梧桐、泡桐、白蜡、臭椿、核桃、杨树、柳树、榆树、桑树、樱花、女贞紫荆、刺槐、梨、板栗、南瓜、苹果、桃、李、杏、白菜、萝卜、菜豆等。

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主要靠人类活动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各虫态均有可能附着于寄主上,成虫和蛹还可静伏于交通工具上,随运输传至远方。
蛹期抗逆能力强,可经受-30℃的低温,由于越冬代化蛹场所复杂、隐蔽,蛹期长,因此越冬蛹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虫态。成虫飞行和高龄幼虫爬行,可引起发生地邻近扩散。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葡萄    下一篇 美人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