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亦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小唱、扬州小调等。孕育于元,形成于明,兴盛于清,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扬州清曲起源于古老的民歌,传承了元明以来流行的俗曲,同时又兼收并蓄“传自四方”的优秀曲牌,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精心锤炼,逐步形成南北交融、雅俗共赏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扬州清曲属坐唱类曲艺。演唱时不化装,完全以唱曲传达曲目的主题思想。曲词通俗、曲调流畅。扬州清曲的曲牌丰富,迄今统计有140多种。有宫调、商调、徵调、羽调等调式,其板式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一板七眼之分,还有少数曲牌为有板无眼。演唱分单支和联套。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扬州清曲的曲目丰富,有超出500种以上,曲词内容大致包含了反映社会生活、描写男女爱情、敷演历史故事、讲述寓言神话、歌咏风景事物等几个方面。曲词用扬州地方语言,无卷舌音,并有阴、阳、上、去、入五声。唱词的句式多为七字或十字句,但字数可增可减,句数随不同的曲牌而定,少则两句,多则十数句,有的将一句分为两个短句。

https://www.qwbaike.cn

清末民初的上海,集中了一批扬州清曲艺人,如黎子云、裴福康、陆长山、葛锦华、钟培贤、尹老巴、王万青等。他们的一些代表性唱段,如《风儿呀》《十送郎》《八段景》《黛玉悲秋》《宝玉哭灵》《洋烟自叹》《秦雪梅吊孝》等,还曾灌制成唱片,在社会上发行。近年来,清曲艺术开始重新为人们所注意。每逢节日,人们都可以在公园或者社区欣赏清曲的美妙旋律。 qwbaike.cn

目录

概况介绍 编辑本段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扬州清曲传统上是不化装、无说白和无形体的表演,风格轻便简洁、朴实无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音乐,曲调源自当地小调,还包括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富有民间性和地域特征。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扬州市广陵区扬州清曲传承发展研究会获得扬州清曲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收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明代中叶形成的。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所载的小曲名称,大多在扬州清曲中保留着,并成为最常用的曲牌。
扬州清曲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6)达到了全盛阶段。它无论在音乐曲牌、乐器伴奏方面,还是在曲目唱本方面,都空前地丰富多彩了。它成为当时扬州戏曲、曲艺界最活跃的曲种之一,并以其腔调的细腻、缠绵和抒情著称。
清代嘉庆道光以后,扬州淸曲随着经济的衰退而进入了衰落时期,大批本来是小康人家的城市居民,陷入了生计困境之中,再也没有时间和兴致去看戏、听书、品曲了,由此扬州清曲失去了大批的听众。清曲艺人为了谋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琵琶二胡,而去从事较容易获得生活资料的新职业。
从晚清到民国时代,由于战争频仍,经济萧条,清曲艺术的处境相当困难。但由于一些清曲艺术家的艰苦努力,还是将清曲艺术保存了下来。
抗日战争期间,扬州沦陷,清曲玩友谋生困难,一批名家如周锡侯、魏绍章、王万青等首次在扬州教场老龙泉茶社对外公演,正式挂牌“扬州清曲”。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清曲艺人除唱传统曲目外,曾编唱过《抗美援朝》、《三女夸夫》等新曲目。1951年前后,一些技艺较高的艺人被扬剧团和曲艺团吸收。扬州市曲艺团建立了专业的扬州清曲队,培养了一批新演员,并编演了《刘胡兰》等曲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扬州清曲遭到严重扼制:专业队伍解体,传授艺人改行,从艺人员星散。此后,扬州清曲虽有零星活动,但地域日渐狭小,艺术影响趋于衰微。
1986年,由扬州市广陵区文化站站长朱祥生负责,聂峰牵头,成立了广陵清曲之友社,向社会免费招收了两批清曲学员。这些学员学有所长,活跃在扬州城乡,但后来由于生活困难等原因,有些人渐渐离开了清曲社。尽管如此,清曲活动一直未断,陆续有马金林、徐顺英、陶梅芳、朱美兰、陶波、钱明珠、王兆根等人,坚持从事扬州清曲演唱、创作、传承活动。

艺术特点 编辑本段

表演形式

扬州清曲艺术团表演《和谐扬州》
扬州清曲艺术团表演《和谐扬州》
扬州清曲为坐唱表演形式,表演者少则一二人,多则八九人,且自操乐器互为伴奏。
其演出形式俗称“开席坐”:中设一桌,三、四人至六、七人三面围坐;面向听众。各操一种乐器,或独唱,或对唱,不化妆,也无其它道具。1986年,扬州市曲艺团演出新编曲目《老鼠告状》时,乐队坐在台侧,三位演唱者淡妆长裙坐在台中,齐敲瓷盘。演唱中还有离坐走动等幅度不大的表演。

音乐结构

扬州清曲的音乐结构属于牌子曲类的曲牌联缀体和单曲体两种,曲牌众多,旋律优美。
省级非遗传承人包伟演唱《扬州小巷》
省级非遗传承人包伟演唱《扬州小巷》
扬州清曲的曲牌非常丰富,迄今统计有一百多种,有宫调、商调、微调、羽调等调式。其板式一般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一板七眼之分。演唱分单支和联套,全曲只用一支曲牌的为单支曲,俗称“单片子”。旋律优美的【南调】、【满江红】、【梳妆台】等常用作单支曲演唱,其曲目多达百数十首。用多支曲牌连缀而成的称套曲。套曲的结构比较复杂,最常见的结构称“五瓣梅”,即用【满江红】作头,用【叠落板】作尾,中间穿插多支其他曲牌。穿插五支以下曲牌者称“小五瓣梅”,穿插五支以上曲牌者称“大五瓣梅”。此外尚有一种少见的集曲结构,如用十八支曲牌中每一支的一部分集结成的【九腔十八调】,用【剪剪花】分别接十支不同的曲牌演唱的《十个郎》等。这些方式使扬州清曲曲牌的组合显得既有规律又自由灵活。

唱法特点

扬州清曲艺人过去多为男性,唱法上有“窄口”、“阔口”之分。窄口,就是用假嗓模仿女声,演唱女性人物的曲子;阔口,是用本嗓唱男性人物的曲子。演唱比较活泼诙谐的曲子时,亦称为“泼口”。

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琵琶,也可加打琴、坠子和敲碟子、酒杯等打击乐器伴奏。

经典剧目 编辑本段

扬州清曲曲目十分丰富,有400余个,分单曲曲目和套曲。单曲多为写景、抒情、咏物、相思之类,如《风花雪月》、《四季相思》、《清和天气》、《烟花自叹》、《竹木相争》等;套曲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如《三国》、《水浒》、《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珍珠塔》等。

曲艺价值 编辑本段

扬州清曲六百多年的传承,保留了大量元、明以来的俗曲,其中一些俗曲原词的保存,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古代民间乐曲、民间歌词的认识和研究,而且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也具有难得的认识和研究价值。扬州清曲表演风格既通俗本色,又雍容雅致,符合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的曲艺艺术特质;其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民间,受到群众普遍的喜爱,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价值。由于扬州清曲艺术上的成熟,对许多其他曲艺品种乃至地方戏曲剧种还产生了滋育作用,并为这些相关曲种、剧种的发生发展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参考条件。

流行地区 编辑本段

扬州清曲起源于江淮区域的中心城市扬州,主要流传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南京苏州及广大的苏北地区;在上海、山东安徽云南等外省市也有流布;民国年间又传至香港台北等地。

传承保护 编辑本段

流传现状

扬州清曲演出
扬州清曲演出
解放前,扬州清曲艺人没有成立过专业性团体。但常在一起唱奏的曲友,往往自然形成一局。解放后,艺人开始组织起来,江苏省曲艺团、扬州市曲艺团都吸收了清曲艺人,并培养出一批新人。清曲工作者还创作了一批新唱本,如《刘胡兰》、《工农兵》、《抗美援朝》等。但从六十年代中叶起,这一古老的曲种几乎濒于绝境。

保护措施

扬州清曲的保护工作开展得较早。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关扬州清曲的调查及唱本、曲谱等史料的搜集工作就已形成了成果;散布在扬州各地的零星艺人及爱好者也被组织起来开始了培训,并成立了“广陵清曲之友社”开始了团队活动;有关扬州清曲的“艺术研讨会”也多次召开,尤其是“扬州清曲研究会”、“扬州清曲资料库”、“扬州清曲传习所”、“扬州清曲史料馆”等史料、传习机构的成立,为扬州清曲的保护提供了诸多相关的平台;各种书刊、光盘等的编撰、制作出版,为扬州清曲的资料、作品及研究成果的保存和利用起了可贵的作用。扬州清曲的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但由于各种原因,其所面临的传承危机也切实存在。

代表人物

省级非遗传承人聂峰、陶美芳
省级非遗传承人聂峰、陶美芳
聂峰,扬州清曲省级“非遗”传承人。1960年考入扬州艺校,跟随王万青先生学习扬州清曲。1986年,聂峰在当时广陵文化站站长朱祥生的帮助下,成立了“广陵清曲社”。尽管是“业余”团体,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加。他整理出了《扬州画舫录》中所记载的全部清曲曲牌,还整理出了《三国》等套曲。对于扬州清曲的现代传承,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江苏省扬州市申报的“扬州清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扬州评话    下一篇 桃花坞木版年画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