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戏蝠
钟馗戏蝠是由中国同类传统民间舞蹈演绎发展而来。源起于江苏如东岔河一带,采撷于具有浓烈区域特色的“活动人形灯彩”双人舞《钟馗戏蝠》。如东县文艺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初挖掘、搜集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时,就将《钟馗戏蝠》行灯双人舞加工整理搬上舞台。于1983年12月先后参加南通市民间歌舞调演、江苏省民间舞蹈调演,大获好评。并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继后,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重新创作,最终升华为跻身于我国舞坛特有的艺苑奇葩。她集灯彩、木偶、杂技和舞蹈于一体,通过钟馗和蝠蝙相互嬉戏,表达人们驱邪匡正、消灾降福的美好愿望,将凝重的历史感与鲜明的时代感有机结合,达到反璞归真、针贬时弊的认识、审美、教育、娱乐功能。1986年1月,该舞参加南通市民间歌舞会演,首次亮相,一炮打响。此后,该舞蹈像一颗璀烂的明珠,熠熠发光。二十年来,一路走红,大放异彩,晋京演出,参加对外文化交流,中央电视台两度现场直播,倾倒海内外。 www.qwbaike.cn
“钟馗戏蝠”这一舞蹈,由舞蹈家挖掘整理,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并于1998年亮相于中央电视台“欢聚一堂”栏目。
www.qwbaike.cn概况简介 编辑本段
钟馗戏蝠是江苏南通如东县地区的传统舞蹈,属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清末,如东岔河、掘港一带每年都要举行灯会,而“钟馗戏蝠”则是灯会中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整个舞蹈融灯彩、舞蹈、木偶于一体,在人物形象的 塑造和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达到很高的水平。 www.qwbaike.cn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钟馗,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相传唐明皇于病时梦见一大鬼提一小鬼啖之。上问之,自称名钟馗,生前应武举因貌丑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即愈,遂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像,这是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故事。钟馗之像五代时悬于除夕,后来民间习俗多悬于端午,说是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在一些民俗中,钟馗的形象大都是顶盔贯甲、举鞭扬铜或持刀握斧的勇武门神。而在如东岔河一带,钟馗却成了一个生动、笨拙而又可爱的判官,一个降福人间的天神。钟馗手持宝剑,蝙蝠被制伏在地,这是当地人家的中堂画。在民间舞蹈“钟馗戏蝠”中,钟馗这一形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锣鼓声中,一小鬼手持蝙蝠灯开道,四下巡逻;接着钟馗在唢呐声中出场,另一小鬼举着华盖紧随其后。只见浓墨重彩的钟馗面容冷峻,双目圆睁,威风凛凛;着红官衣,披围肩,束玉带,穿红绸灯笼裤,蹬厚底靴。随着打击乐的节奏,钟馗手执折扇与四蝙蝠追逐嬉戏,谓之“戏蝠”;接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跪、或蹲、或立,谓之“扑蝠”;在激越的唢呐声中,钟馗将蝙蝠提起,向观众抛去,谓之“降蝠”,舞蹈进入高潮。
钟馗高达2米,京剧脸谱,腿和举伞小鬼绑在一起,二者由一人表演,类似于踩高跷,而众小鬼则五短身材,滑稽脸谱,两者形成了大小、高矮的强烈对比。钟馗舞姿粗犷豪放,与小鬼舞在一起,动作显得极为夸张,舞扇、扑蝠动作笨拙、稚气,又显得诙谐可爱,而小鬼逗趣、嬉闹时,身段敏捷灵活。这一笨一巧,一快一慢形成了两个不同人物的鲜明对比。夸张、对比的运用,使整个舞蹈充满了吉祥的气氛和风趣诙谐的风格。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