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教育院校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School of Power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以机械工程与能源动力工程学科群为基础的工科学院,是中国能源动力及其装备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93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设立机械工程系,1952年武汉大学成立水利学院,195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从武汉大学分离,组建华中工学院,1954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离,成立武汉水利学院,1958年武汉水利学院更名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93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新武汉大学成立,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机械学科合并组建成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193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设立机械工程系。
1952年,武汉大学成立水利学院。
1953年,武汉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从武汉大学分离,组建华中工学院。
1954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离,成立武汉水利学院。
1958年,武汉水利学院更名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195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开设水电站动力装置专业,隶属新成立的电力工程系
1960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开设化学专业,学生培养从1959级起开始。
1964年12月,北京电力学院的电厂化学专业调整到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1974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三系增设热工仪表自动化专业。
1975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组建了电厂热自和电厂化学系、水电站动力设备系。
1976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电厂热工仪表自动化和电厂化学系增设电厂金属专业。
1977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创建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
1978年,电厂热自和电厂化学系与水电站动力设备系合并为动力系,并在发电厂工程学科下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79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动力系增设机械师资班。
1980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原有机械师资班、工程机械专业、电厂金属专业的基础上成立机械工程系。
1981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水利系增设机电排灌专业。
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机械系增设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1986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增设电厂热能工程专业,动力系分成热能动力工程系和水能动力工程系。
1987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在机械工程系设立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
1993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1996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在热能动力工程系、水能动力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1998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进行学科和院系调整,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原机电排灌专业)转入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新的学院下设动力工程系、机械与材料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并以系为运作实体。各专业按照国家新的学科目录进行调整、合并、更名。 
2000年,新武汉大学成立,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机械学科合并组建成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新的学院下设动力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材料工程系。
2003年,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在电厂化学专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设立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并成立水质工程系。
2008年,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增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2013年,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名为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办学条件 编辑本段

院系概况

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7个本科专业。 
全日制本科生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0802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
金属材料工程(080405)
能源与动力工程(080501)
自动化(080801)
核工程与核技术(082201)
能源化学工程(081106S)
参考资料: 

师资队伍

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147人,其中教授45人、副教授61人。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中组部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创新人才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建荣
李晓红

学科体系

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4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二级重点学科1个。 
省一级重点学科:机械工程
省二级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 
博士学位授权点
机械工程(0802)*
机械电子工程(080202)、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材料学(080502)、材料加工工程(080503)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热能工程(080702)、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能源动力水质工程(080720)、电力建设与运营(080822) 
硕士学位授权点
机械工程(0802)*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机械电子工程(080202)、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车辆工程(080204)
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
材料学(080502)、材料加工工程(080503)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
热能工程(080702)、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3)、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核能发电工程(080722)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水利水电工程(081504)(水能动力工程方向)化学工艺(081702)应用化学(081704)(电厂化学方向)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085201机械工程
085206动力工程
085210控制工程
085236工业工程
125600工程管理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编辑本段

• 质量工程
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育部、财政部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有先进发电技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财政部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实践教育中心:先进发电技术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武大-广东粤电联合中心) 
• 教学成果
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实践活动中,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节能减排大赛”、“机械创新大赛”、“CCTV机器人大赛”一、二等奖多项以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金、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季赛一等奖等荣誉。 

科学研究 编辑本段

科研平台

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地方和校级研究中心4个,学院内设科研机构18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流体机械与动力工程装备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射流理论与新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地方和校级研究中心:武汉市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重大工程安全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无损检测与结构性能评定研究中心、武汉大学能源重化工装备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内设科研机构:机械工程研究所、工程建设装备研究中心、机电传动与控制研究所、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研究所、机器人与复杂机电系统研究所、水能动力工程研究所、热能动力设备运行技术研究所、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能源技术研究所、热能动力研究所、焊接研究所、无损检测与结构完整性评定中心、结构材料研究所、大型设备维修技术研究中心、电厂化学研究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发电控制与智能电网研究所、电子制造与封装集成研究中心 

科研成就

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先后获国家专利15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累计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装备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100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高水平三大检索收录500余篇。 

学术交流

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及有关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与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中广核集团、广东粤电集团、长江电力集团、中国五矿集团、武钢集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奇瑞汽车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文化传统 编辑本段

形象标识

校徽
使用武汉大学校徽
现行武汉大学校徽为1993年庆祝百年校庆时设计的图案。校徽图式为圆形,上方为武汉大学英文校名,呈弧形,表达学校国际化办学理念和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与价值追求;中居学校老图书馆造形,表达学校独有地标特征和文化标志;中间下书阿拉伯数字“1893”,表明学校建校年代;下方为中文汉字毛体校名。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www.qwbaike.cn

精神文化

校训
使用武汉大学校训
1993年,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我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我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
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我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我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校歌
使用武汉大学校歌
陈望衡等作词,陈国权谱曲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
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
百年沧桑,弘毅自强,
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
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
扬帆长江,奔向海洋,
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德业并进,求是拓新,
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
啊,心中的珞珈山,
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华为新可变光圈技术专利    下一篇 镇江农业机械学院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