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艺术百科    文化百科   

锡剧

锡剧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俗称“滩簧”,是江苏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锡剧发源于无锡、常州一代,盛行于苏南及上海。最初是以苏南一带的民歌、小调为载体、叙述民间故事的一种说唱形式,约在清乾隆时期形成了早期的吴语“滩簧”说唱形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滩簧与常州滩簧进入上海,合班演出,通称“常锡文戏”。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落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人员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常锡剧正式定名锡剧。

qwbaike.cn

锡剧的唱腔音乐是曲牌板腔综合体,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主要曲调为簧调,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传统剧目有《珍珠塔》《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双珠凤》及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和新编剧目《状元打更》《草命天子》《大风歌》等。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锡剧主要流派有姚(澄)派、(王)彬彬腔、王(兰英)派、沈(佩华)派、王(汉清)派、刘(洪儒)派、徐(风)派、张(玲娣派)、倪(同芳)派和周(东亮)派等。江苏省锡剧团是全国唯一省级锡剧院团,曾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中央重要会议以及金日成、胡志明、赫鲁晓夫等众多外国元首作专场演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省锡剧团先后摄制成戏曲艺术片的《双推磨》、《庵堂相会》、《庵堂认母》、《双珠凤》等影片影响深远而广泛。锡剧《珍珠塔》被拍摄为4K高清电影,并荣获第15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音乐剧电影”奖。

www.qwbaike.cn

目录

简介概况 编辑本段

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08年6月7日,锡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103。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苏常州市锡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市锡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锡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剧种简史 编辑本段

锡剧
锡剧
1.大约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锡常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
2.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又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并曾用采茶灯、花鼓戏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称作“花鼓滩簧”。
3.之后,滩簧戏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称为“对子戏”。
4.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京、簧合班”,即是滩簧班子和京剧演员的合作。
5.1908年后,滩簧戏进入城市,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开始演出大规模戏。
6.辛亥革命前后,常州、无锡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
7.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的“玲玲调”,苏州滩簧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地区传统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8.1935年,江苏严禁滩簧。伪江苏省第一区党务指导员办事处下令无锡县党部严加取缔“淫剧”。9月27日,无锡第一台、中东、中央、耀记等戏院在报上联合刊登宣言,责难当局对滩簧“既不改良,又阻止改良,是对不起无锡社会的”,同时,各戏院联名向伪省党部、伪省教育厅具呈宣称:“誓死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要求“派员来无锡调查处理”。10月5日,伪省党部派委员潘国俊前来调查观看,无锡第一台在《人报》、《锡报》上刊登广告,使用“无锡文戏”名称“公演《克宝桥》”。潘委员观后表示“甚为满意”,并称“无锡文戏在艺术上、社教上评价都是极高的”“(滩簧)假使都能这样,是绝无疑异的”,对递送的一份《无锡文戏改进意见书》表示同意。当即成立了“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聘请当时在无锡社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担任戏剧教授的谷剑尘为委员(谷教授为浙江上虞人,二十年代初,即和应云卫等在上海组织成立“戏剧协社”,还和沈雁冰、郑振铎等成立了“民众戏剧社”,影响很大)。“无锡文戏改进委员会”在谷剑尘的主持下,讨论了“无锡文戏实行彻底改革的方案”,发出了“征集各界对无锡文戏批评改进之意见”,作出了“训练滩簧演员的办法”,规划了“定期出版研究专刊”`等等措施,使“无锡滩簧”进入了“文戏时期”,也为锡剧开创了新局面。随后,苏州成立了“苏锡文戏改进会”,上海成立了“常锡文戏改进会”,江阴成立了办事机构。后来,文戏渐衰,锡剧又归纳为“锡帮”(含江阴、苏州、常熟),“常帮”(含宜兴),乃有“常锡剧”之名称。
9.1952年“常锡文戏”定名为“常锡剧”。
10.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常锡剧”统称“锡剧”。

发展演变 编辑本段

前期
锡剧
锡剧
锡剧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
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等。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在吸收民间小调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同场戏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小同场”大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也多次下令取缔。滩簧艺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动,大多数艺人流落在乡土僻壤,送艺卖唱,养家糊口。
中期
由于沪宁铁路通车,这为滩簧进入大城市创造了条件。—大同场1914年滩簧艺人袁仁义、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甫艺王嘉等先后进入大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进茶馆、酒楼演唱。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底进入“天外天”游艺场演出,之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同年,常帮艺人周甫艺和锡帮艺人过昭容合议,两帮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帮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大城市后。一方面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义)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得以与兄弟剧种接触、交流和竞争,首先在剧目上获得显著发展。先后从“宣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丽君》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蔡金莲》等;由京剧移植了《贩马记》、《樊梨花》等。在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下,为竞尚新奇,招徕观众,从30年代中期开始演出了一大批机关布景、灯光彩台的连台本戏和公案戏:《狸猫换太子》、《封神榜》、《彭公案》。同时也上演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山东马永贞》、《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一批时装、清装戏。
由此,常锡文戏已进入了大同场戏时期。——新生期抗战爆发后,江南沦陷,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有的被逼解散。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关押和迫害。解放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落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挖掘整理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移植改编了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个剧目。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人员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此后,常锡剧便简称为“锡剧”。
后期
无锡锡剧院锡剧《二泉映月·随心曲》
无锡锡剧院锡剧《二泉映月·随心曲》
后期,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参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7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走上新路》、《水泼大红袍》、《江阴血战记》、《白马告状》等获一、二等奖和剧本奖、演出奖;多名演员如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彬彬梅兰珍等获一、二等奖。这些剧目和演员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除整理改编剧目和戏曲音乐创新外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种子》、《白丹山》、《红花曲》等。其中《双推磨》、《庵堂认母》、《孟丽君》、《农家宝》、《姑嫂比武》、《三亲家》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这更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

流行地区 编辑本段

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武进、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
其后又陆续吸收了江南民间“采茶灯”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后来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称为“常锡文戏”。曲调有簧调、老簧调、大陆调、新大陆调、玲玲调、紫竹调、三角板等,大多柔和和轻快,富有江南水乡传统民间音乐的特色。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打琴等。解放后整理传统曲目《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现代剧《红色的种子》等取得较显著的成就。

曲艺音乐 编辑本段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一把二胡,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小提琴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艺术特点 编辑本段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包括老簧调、反宫老旦调以及簧调慢板、中急板、开篇、长三腔、哭腔、说头板、滚板、行路快板等板式唱腔。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拨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唱腔
锡剧唱腔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三大基本调均属于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并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锡剧音乐旋律柔和、流畅、轻快,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1. 真声演唱由于无锡、常州地区的山歌、小调均用本嗓演唱,所以锡剧演员也都习惯使用本嗓演唱。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2. 唱腔格式锡剧的唱腔格式是“起平落”。即起板一句,下接清板数句,再接落板一句。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3. 五声性七声音阶锡剧的音阶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在羽宫之间加入变宫或清羽,在角徽之间加入变徽和清角,构成七声调式的三种音阶。这五声性的三种七声音阶,可构成十五种调式,比纯粹的五声调式表现力更强,色彩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细腻。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4. 男女声同宫异腔早期锡剧使用“同宫异腔”的方法,即男女唱腔的调高相同,但唱腔旋律不同。这样既可以发挥男女演员演唱时的最佳音区,又能使演唱的旋律保持一致的旋法和调式特点。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5. 唱词结构锡剧的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上下句对偶。虽有一定的押韵规律,但平仄却不十分讲究。另外还有一种较特殊的形式,即“三脚句”,意味上下句字数不对等,有两句对一句的,也有一句对两句的。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念白
锡剧的常用念白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 绕口令一种上韵的念白,多用同韵字编成,可表现角色的利口。戏曲中小旦、小丑偶尔使用。 https://www.qwbaike.cn

  2. 顺口溜一种上韵的念白,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剧中人按需要随口念,不受板眼限制。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3. 干板一种上板的念白,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之分。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4. 诗锡剧吟诗一般是前两句念,后两句吟,亦或反之。 www.qwbaike.cn

  5. 韵文剧本中常出现的书信、对联、祭文等,都比较工整、对偶,演员在念词时需要掌握它们的节奏规律,念出层次,念出重点。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6. 定场诗和定场白在传统戏曲中,人物上场先要念定场诗,然后自报家门即说定场白。一是为引起观众注意,二是交代人物的行为宗旨。定场诗有出场时的“上场诗”,也有下场时的“下场诗”。定场诗有四句的,也有两句的。 www.qwbaike.cn

  7. 扑灯蛾词格有五字句、七字句,句数一般是四句,也有六句、八句的。可以一个人物独念,也可几个人物分念。扑灯蛾一般在剧中人情绪激动时使用。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8. 叫头传统戏曲中一种程式性的念白。一般用在剧中人说话至激动时。

    Famous Encyclopedia String

乐器
锡剧的伴奏乐器吸收了江南民间器乐曲的伴奏特点,强调长旋律的抒情,因此伴奏乐器以拉弦乐器为主,如正、副二胡,弹拨乐器为辅,如琵琶、三弦等。后来为丰富唱腔的可塑性,又加入了吹管打击乐器,如碰铃、竹笛等。一些现代剧目中还加入了低音提琴、小提琴等西方伴奏乐器。

常用曲调 编辑本段

锡剧是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柔和抒情,清快悦耳,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这种板腔体式,可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近似朗诵),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常用的曲调系统:
1.慢大陆:如《珍珠塔》方卿在花园中,采萍送方卿一银后感慨的唱段:“姑母。你枉为方家骨肉亲。不及丫头小采萍...”就是慢大陆的曲调。
2.中极大陆:如《珍珠塔》方卿和姑夫见面的一段唱。双推磨开头何宜度出场唱的‘炮竹声声震天响---满腔怒火高万丈’的八句就是中极大陆调.
3.快板大陆:激动时唱的.
4.大陆倒板:出场在幕后唱的.
5.大陆紧拉慢唱:如《珍珠塔》跌雪中“姑母私利太气人,一点没有骨肉情....”
6.大陆流水如《玉蜻蜓》庵堂认母(周东亮、袁菊芬)唱的“数到这尊长眉仙。历历往事在眼前...”
7.新大陆:吃面条里结束用的
8.南方调:结束或者其他地方用的,比较欢乐.
9.反派洪调:反面人物上场唱的如《摘石榴》里“小生名叫那个赵自茂.”
10.三角板:是唱和说的一中。四句中第一和第四为唱,二、三句为道白。
11.慢簧调:如《双推磨》何宜度唱的“豆浆味道”
12.中极簧调:经常用的
13.簧调开篇:如【拔兰花】中“春二三月草回芽”。
14.老簧调:如《珍珠塔》中姑母看相的唱“我把你从头看到脚更下....”如《双推磨》中推磨时用的也是老簧调。后为紫竹调。
15.簧调流水:如《吃面条》里女唱的“...他啊一到外面就糊涂好样不学学坏样...”
16.簧调紧拉慢唱:比较着急和伤痛时唱的。
17.反弓簧调:《梁山泊祝英台》里“十八相送”和《海霞》里的“线儿长”。
18.长三调:如《摘石榴》里刘金秀上场唱的“悟桐落叶正交秋..”
19.媒婆调:媒婆做媒出场时唱的。
20.行路调:如《双推磨》何宜度帮苏小娥挑手时所唱。
21.说头板如《珍珠塔》中“哭塔”中女腔“一见珠塔痛断肠....”“说头板”开头四句或八句必须转“哭调”再转“簧调”。
22.哭调:如《珍珠塔》“跌雪”中男腔哭调“一见珠塔心惊喜,不由方卿泪滔滔”...转中极簧调“昨日花园错怪你...”
23.迷混玲:如《嫁媳》中“风卷残荷正秋天...”
24.玲玲调:如《双珠凤》中“枝头鸟儿”枝头鸟儿声嘹亮...
25.太平调:如《双推磨》中苏小娥---黄昏敲过一更鼓。房内走出我苏小娥....
26.摇板:剧本戏里用的很少。而在“幕表戏”里用的很多。
还其他的传统民间小调,如金陵塔,补缸调,银钮丝紫竹调,绣红苞、四季春调,哭七七。道情调;孟姜女、湘江浪;无锡景、山歌调等等.....

曲调种类

剧的主要曲调为〔簧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此外,锡剧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传统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等。
簧调是江南山歌融合苏州弹词曲调发展而成的,旋律优美流畅,长于抒情。有老簧调、簧调慢板、老旦反弓调等十多种板式。
大陆调是锡剧第二主要唱腔,源于武林班的“大锣板”(也称“大陆板”),开始仅上下两句,后仿簧调曲式结构,创造了“清板”。
南方调原为“南方歌剧”的主要唱腔。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现多种类型的“南方歌剧”,主要在游乐场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簧调”腔类新创了新簧调、芥菜花调、簧调流水板、反宫簧调等;“大陆调”新创了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陆调、弦上调(大陆反宫调)等板式,使它从单一的曲调发展为仅次于“簧调”的另一腔类;“玲玲调”除新创男腔外,也发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此外又吸收江南的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洪发调〕、〔乱鸡啼〕等曲调。

舞台表演 编辑本段

1.表演
锡剧在发展到古装戏为主后,主要参照京剧的表演程式和艺术手段。部分剧团还聘请京剧和昆剧演员进行辅导,学习京、昆的舞蹈身段、形体动作,向载歌载舞、唱做念打方向发展,但一般仍以“唱”为重点。
2.舞台美术方面
常锡文戏时期均仿效京剧,采用“守旧”和一桌两椅。建国后,除部分传统剧目外,多参照话剧的舞美设计,古装戏化装兼用越剧小头面和京剧大头面。在采用幕表制时期,有一批常用套语,形成表现各种人物和事物的“赋子”,约四十余篇。

角色行当 编辑本段

锡剧的角色行当虽有分工,但较粗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对子戏阶段,男角称"上手"(或称"左口"),女角称"下手"(或称"右口")。
小同场时期,角色增多,角色行当已由对子戏的"三小"发展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
大同场时,进一步分行,小生有"风雅"、"文武"之分,老生有"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之分,滑稽有"潮流滑稽"(演唱时事新闻)、"呆派滑稽"(又称"冷面",以阴噱见长)之分,老旦有"家庭老旦"、"彩旦"之分,花旦有"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又称"丫头旦")之分。
各行根据不同角色,又分成各种小行:
小生:分风雅小生、文武小生、反派小生(亦称"滑稽"小生)。
风雅小生扮演各类青年书生,重唱工,如《珍珠塔》的方卿等。
文武小生扮演各类青年武将,文能唱、武能打,如《五虎平西》的狄青等。
反派小生扮演各类纨绔子弟,唱腔多为大段〔中急板〕,如《何文秀》的张堂等。
老生:分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
家庭老生扮演员外、官员一类角色,重唱工,如《珍珠塔》的陈培德等。
文武老生扮演各类将帅,亦要能唱能打,如《换刀杀妻》的李广等。
奸雄老生扮演各类阴险奸诈的官员,唱念都用虎音,如《五虎平西》的庞吉等。
滑稽:分潮流滑稽、呆派滑稽(亦称"冷面滑稽")。
潮流滑稽扮演各类诙谐风趣人物,善于演唱当时当地新闻,如《盘陀山烧香》的单宝林等。
呆派滑稽扮演各类呆傻、憨厚人物,善以"阴噱"取胜,如《双珠凤》的来富等。
老旦:分家庭老旦、彩旦。
家庭老旦扮演各类心地善良的老年妇女,重唱工,如《珍珠塔》的方杨氏等。
彩旦扮演正直泼辣或虚情假意的中老年妇女,表演上能唱能做,动作灵活,如《何文秀》的杨妈妈等。
花旦,分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闺阁花旦、风骚花旦、小旦。
青衣悲旦扮演各类端庄稳重的贤妻良母,重唱工,如《铡美案》的秦香莲等。
文武花旦扮演各类青年女将帅,要文能唱、武能打,如《三请樊梨花》的樊梨花等。
闺阁花旦扮演各类官家千金或名门闺秀,唱段较为细腻、文静,如《西厢记》的崔莺莺等。
风骚花旦扮演各类风流妇女,唱做都较为放荡,如《天雨花》的辛含春等。
小旦扮演各类美丽窃窕的少女或聪明伶俐的丫环,唱做都较为活泼,如《玲珑女》的李翠英等。
锡剧多数班社演员较少,行当一般不齐,演员分工不专。

传统剧目

锡剧传统剧目约计有277个,如:《卖馄饨》、《卖桃子》、《卖汤团》、《卖花带》、《卖草囤》、《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借汗巾》、《借披风》、《借黄糠》、《盘陀山烧香》、《牙痕记》、《烧骨记》、《咬舌记》、《灰阑记》、《蓝衫记》、《金环记》、《鲫鱼记》、《红鞋记》、《吕布与貂蝉》、《宝莲灯》、《红鬃烈马》、《武松杀嫂》、《薛刚闹花灯》、《金玉奴》、《斩经堂》、《昭君出塞》、《陈杏元和番》(《二度梅》)、《隋炀帝看琼花》、《梁祝》、《碧玉簪》、《火烧红莲寺》、《荒江女侠》、《包公案》、《七侠五义》、《血滴子》、《珍珠塔》、《双珠凤》、《玉蜻蜓》、《白蛇传》、《孟丽君》、《孟姜女》、《何文秀》、《杨乃武与小白菜》、《描金凤》、《啼笑因缘》、《秋海棠》、《枪毙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苦命的女单帮》、《卜灵望》、《陈阿尖》、《一条黄瓜三扁担》、《显应桥》、《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双推磨》、《君臣游苑》、《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代表名家 编辑本段

姚澄、王彬彬、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汉清、倪同芳、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小王彬彬、周东亮、袁梦娅、黄静慧、潘华、潘佩琼、张金华

代表剧目 编辑本段

锡剧代表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较有影响的剧目为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双推磨》、《庵堂相会》、《珍珠塔》、《双珠凤》、《孟丽君》,创作的现代戏《红花曲》以及从越剧移植的《庵堂认母》均先后摄制成影片。
此外,尚有《拔兰花》、《红楼梦》和现代戏《走上新路》、《红色的种子》等。

社会活动 编辑本段

2016年11月6日,由江苏省锡剧团排演的大型原创锡剧《紫砂梦》在南京紫金大戏院上演。
2018年11月3日,由无锡市锡剧院排演的锡剧《漪》在无锡市人民大会堂举行专场演出。
2018年12月15日,无锡市惠山区组织创排的大型现代锡剧《好人俞亦斌》在北京市东苑戏楼演出。
2019年3月2日,“雏凤清声”——名家传戏、锡剧优秀青年人才精品展演在无锡大剧院举办落幕演出。

传承保护 编辑本段

锡剧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其声腔,还是语言,包括服饰表演等,都具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对于吴文化的研究有着一定的佐证意义。
锡剧起源并长期根植于农村,因而乡土气息尤其浓郁,剧目大众化特质鲜明,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民俗性、观赏性等方面,都体现了自身特有的价值。
锡剧的产生与发展,在江南地域戏曲中有着相当的典型性,为研究江南戏曲史乃至中国地方戏曲史提供了很好的实证。
锡剧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延续文化脉络,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传承现状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专门从事戏曲剧本创作的人员已经寥寥无几,大多数都转向了电视连续剧的创作。这也成为了制约剧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青年后备演员少。一位演员从进入学校学习锡剧表演到成为主要演员登台表演,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很多青年演员承受不住中途改行,使得锡剧剧团队伍不稳定,后继无人。

传承人物

倪同芳,女,1946年8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倪同芳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申报。项目名称:锡剧。
王兰英,女,1926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王兰英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申报。项目名称:锡剧。
沈佩华,女,1924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沈佩华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申报。项目名称:锡剧。
姚澄,女,1926年11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姚澄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申报。项目名称:锡剧。
吴雅童,男,1919年9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吴雅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常州市申报。项目名称:锡剧。
王根兴,男,1940年9月出生。2012年12月20日,王根兴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申报。项目名称:锡剧。

保护措施

江苏省演艺集团对老一辈艺术家及代表性剧目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存档、出版,增加了对新剧创作、新人培养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了宣传。
常州市全面搜集、整理资料,出版《常州锡剧艺术》一书,并摄制了锡剧名家专题片一部,建立了常州锡剧艺术博物馆
无锡市将锡剧列为重点保护项目,投资建成了锡剧博物馆,并举办了“周周演锡剧”活动,摄制了电视专题片《百年锡剧》,并将锡剧列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将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供博物馆永久保存、使用。

所获荣誉 编辑本段

1954年,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锡剧《走上新路》获得剧本一等奖和优秀演出奖。
2017年10月,武进锡剧团原创大型锡剧《玉兰花开》在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中获得文华大奖。
2018年4月,锡剧电影《珍珠塔》在第15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得最佳音乐电影奖。
2018年8月,“中华颂”全国戏曲邀请展暨深罗湖戏曲文化周在深圳罗湖区文化馆举行,常州原创锡剧《半条红军被》获最佳剧目奖,《好人老马》获优秀剧目奖。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杖头木偶戏    下一篇 淮海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